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

學習武術與接觸結構治療的心得

我是先開始練武術,才接觸到結構治療,先後參加了傷科手法班、認識林式結構治療講座和結構治療基礎班。

我不是這一行的人,只是一向對按摩、傳統推拿整復有興趣。然而過去接觸到的手法總覺得沒有真正放鬆、處理到問題。在台大武學習武之後,去給林明輝老師調理,逐漸解開新傷和多年的舊傷,深感歎服,因此去年年中老師的傷科手法班開課時就報名了。 

當時已經習武半年,卻才剛開始對身體和施力有一點感覺,很可惜在課程中吸收到的主要是外表的動作,課堂上雖然也說過「貼到骨頭」、「承接」這些要點,但身體沒有明確的感覺,聽到也如耳邊風;即使有時發現少用蠻力效果更好,也不大能持續重現。說到底就是感覺不夠明確又不會用力,所以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比起瞎子摸象,更像觸覺遲鈍的明眼人矇著眼睛摸象。

接下來半年間,每週幫一兩個親友調理身體,並且持續練習武術,逐漸在椿步和套路的練習中掌握到一點身體連貫的感覺,放掉一些多餘的力氣。那段時間幫親友調理,有些成效能維持,有些事後會復發;除了前面說的問題,另一大問題是事前事後的評估和判斷沒做到位,缺乏整體觀和調理的邏輯,難以對症下藥。有些上課沒教過的狀況,誤打誤撞反而有成效,也許正因為沒學過,反而只能認清自己的無知,盡力去感受,回歸調理的原則,做能做的事。 

自知還有很多不足,所以又參加了這次的基礎班。覺得這次教學上最大的差別是強調檢查的邏輯,明確拆解操作流程和檢查點。而且在課堂上就帶著我們摸到、做到正確,更清楚指出做到和沒做到的差異和做不到的原因。也可能我有了上次的基礎,這次吸收得比較完整,更有餘力注意細節,遇到障礙時也比較知道怎麼發問。

一邊練武、一邊學習結構治療,覺得調理既仰賴武術練出的底子,也為武術訓練提供很好的現實校正──不夠鬆沉、放鬆每個關節,就無法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;身體缺乏支撐時更會忍不住自己出力,干擾力量傳遞,又讓受者更難放鬆,事倍功半。反過來看,如果我能多放鬆幾分,受者也能多放鬆幾分,而我的注意力也有更多餘裕去體會手中更清晰的感覺。

這次從頭學習,覺得自己最強烈的差異不只是手下多了一點感覺、比較清楚自己在做什麼,更是心態的轉變。隨著課程進展,我愈來愈意識到:想改變對方的念頭,只是阻礙。一旦想要認定受者的狀態,覺得可以按自己認為的來做,而沒有持續不斷的感受對方狀態,就等於切斷了和現實、和對方的互動連結。想要掌控的心一起,就壓抑了感知對方狀態、依著調理的可能性。

迷惘、挫折、心急、犯錯的時候,放下預期和期待,放下對犯錯的恐懼,好好去感受,就會冷靜下來。而如果能接受當下的狀況,專注於摸索我能做什麼,即使一時無法解讀受者身體和我的感覺要告訴我的訊息,但慢慢就能多理出一些頭緒。 

上完課的感覺和武術每次有一點進展的時候很像──我之前自以為懂的都是什麼呢?然後一直嚮往的奧妙之門,好像終於離我近了……那麼一點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