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

一年來的結構調理學習探索心得(下)

四、工具的重要性

我一開始操作的設備和地點比較克難,是一般的木板床(加墊被),和在牆角的沙發床。高度和床面軟硬都不理想,尤其初學時比較不會主動調整姿勢,時常做到腰痠背痛,只覺得是自己不熟悉,不會放鬆。後來借到了按摩床,才發現很多障礙來自太不適合的設備,操作位置的高度一對,身體自然輕鬆,調理的速度也就快很多。

忍一忍、變厲害就能適應各種環境,是有點不切實際的理想。現實是這門技術太難,如此一來很容易原地踏步。況且不適合的環境容易養成錯誤習慣。

像是在朋友店裡的沙發床周邊空間不足,調脛腓骨時把腿放水平比較困難,這動作就被我記成腿是向斜上伸直,直到有朋友反應後臀有拉扯痠感(摸索發現俯趴、讓臀腿連動,就能鬆開),正好也被老師糾正動作,才好好改過來。

五、基本功

練習量提高,設備也更新得差不多了,開始意識到有座隱形的門檻一直沒跨過。這時老師唸了大半年的話,終於聽入耳了:「要練站啊。」

日常盡量找機會練習,從進入站姿、尋找腳板內外張力、前後重心、落胯這麼簡單基礎的事開始,而練習調理時,也不斷提醒自己從頭尋找重心、身體結構從下而上穩固放鬆,再從上而下鬆垂,力線連貫到手,再開始承接,最後才動作。

剛開始看似比較費時,但原本撥弄半天放鬆不了的肌肉,一碰、一帶動就化開了。或總覺得整個肌肉繃繃的,找不到的緊的是誰、無法確定為何鬆不開的,如此做好準備承接完,忍住用力按摩確認的衝動,再把自己身上的張力放掉,不能動的地方反而在手中浮現,帶動幾下還鬆不開的,顯然就是被其他結構拉扯住的地方。如此就省下不少時間,速度快了將近一倍。

然後慢慢意識到,練站的重點可能不在外形多標準,更不像初學武術時誤以為要練到一秒站到位(結果通常只練成一秒後放棄去感覺),而是摸索調理身體的過程,養成隨時注意身體狀態、加以調整的習慣,即使在不那麼適合的環境、姿勢,也能比較快發覺姿勢對自己的影響,不會僵在一個卡住自己動態的姿勢,硬要完成動作(但如果身體沒連貫,想用勁道帶動對方肢體、筋骨就像緣木求魚)。

大約那幾星期,武術課開始進階的套路,教練提醒我們,那是之前基本功的驗收。而老師也在太極拳課依次示範了靠蠻力、靠身體結構、加上勁道、再加上意念來帶動人的不同效果,並在大家目瞪口呆覺得這輩子都辦不到時,安慰我們:「我也是這樣練出來的啊。」

刺激與鼓舞下,我開始加強練習樁步和基本動作,幾週後突然有種體悟──舉凡老師教練文章裡的境界達不到,前輩或同學的問題或討論聽不懂,進步停滯,挫折迷惘喪氣的時候,就練基本功吧。每隔一陣子回過頭,用初學的認真仔細,和增長的經驗與敏感,把再根本不過的那些細節重新練過,應該會有不同的收穫。


 

一年來的結構調理學習探索心得(上)

接觸結構調理剛滿一年,學習和練習過程中,挫折是家常便飯,也不時遇到瓶頸。回想一下自己瓶頸的癥結,大概和這些有關: 


一、練習不足

一開始,上課當下只覺得腦子快爆炸,吸收不了那麼多細節,認真說來操作中要兼顧的細節真的多如牛毛。這一關別無他法,只能靠著復習上課內容和充足的練習,才能跨過。練習夠的時候,一週下來通常會有些新體悟(雖然很可能只是親自驗證老師說過的話)。而練習量足夠,一些不確定的地方才能在操作中求證,操作心得才能匯整為經驗。

二、SOP與完整藍圖

去年底上完課又過了一個多月,覺得流程熟悉了些,但整體還是有瞎子摸象的感覺──反省一下,我的評估過程確實常常只挑當場想到的、覺得重要的做,缺東漏西,在初學階段白白浪費了累積手下資訊和經驗的機會。

而且沒透徹評估的時候,狀況是否原本就有、調理帶來什麼改變,和決策與操作方式可以怎麼調整,常常會回答不出來。

於是乾脆建立一個詳盡的心智圖模板,每次做完就填入檢查和操作結果,有任何漏掉的動作或忘記的結果也照實記錄,這樣持續一個多月,總算比較老實地按部就班進行,思考處理遇到的問題時,也多了些依據。

三、犯錯的勇氣

稍稍上軌道之後,有一小段自我感覺良好的時期。不是說變得多厲害了,而是慢慢、穩穩的做,幾乎都會改善,心情就比較踏實一點。

然後,我就開始犯錯了。

雖然幾乎都有驚無險地解決了,但起初犯錯都會驚慌,生怕沒讓人舒服,反而把人弄壞。像是調脛腓骨這種需要手感來判斷施作角度的,剛開始摸不出所以然,每回都要摸索半天。華麗地做錯一次之後有點心理陰影,那陣子處理到這一步更遲疑了。

幸而一次在咖啡店看同學煮咖啡時,聽到老師提點:不要因為不確定就遲遲不下手,拖愈久,現象會愈不明確,這樣的猶豫沒意義。不如以自己第一次覺得OK的那一刻為下水點,走水情況和咖啡的表現會告訴你要怎麼修正判斷,這樣才有調理的依據。

這番話敲醒了我。如果不敢多嘗試、無法以當下所知為基準去做,或不敢面對自己做得不完美的地方,就可能愈做愈保守,或與實際狀況脫節,喪失了調整改進的機會。

反過來說,即使做錯撨歪了,依著正確的操作方式也能撨回來,那麼錯誤就只是中間的過程,而且只要有完整的評估、每一步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,知道自己錯在哪裡,之後就能避免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