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

一年來的結構調理學習探索心得(上)

接觸結構調理剛滿一年,學習和練習過程中,挫折是家常便飯,也不時遇到瓶頸。回想一下自己瓶頸的癥結,大概和這些有關: 


一、練習不足

一開始,上課當下只覺得腦子快爆炸,吸收不了那麼多細節,認真說來操作中要兼顧的細節真的多如牛毛。這一關別無他法,只能靠著復習上課內容和充足的練習,才能跨過。練習夠的時候,一週下來通常會有些新體悟(雖然很可能只是親自驗證老師說過的話)。而練習量足夠,一些不確定的地方才能在操作中求證,操作心得才能匯整為經驗。

二、SOP與完整藍圖

去年底上完課又過了一個多月,覺得流程熟悉了些,但整體還是有瞎子摸象的感覺──反省一下,我的評估過程確實常常只挑當場想到的、覺得重要的做,缺東漏西,在初學階段白白浪費了累積手下資訊和經驗的機會。

而且沒透徹評估的時候,狀況是否原本就有、調理帶來什麼改變,和決策與操作方式可以怎麼調整,常常會回答不出來。

於是乾脆建立一個詳盡的心智圖模板,每次做完就填入檢查和操作結果,有任何漏掉的動作或忘記的結果也照實記錄,這樣持續一個多月,總算比較老實地按部就班進行,思考處理遇到的問題時,也多了些依據。

三、犯錯的勇氣

稍稍上軌道之後,有一小段自我感覺良好的時期。不是說變得多厲害了,而是慢慢、穩穩的做,幾乎都會改善,心情就比較踏實一點。

然後,我就開始犯錯了。

雖然幾乎都有驚無險地解決了,但起初犯錯都會驚慌,生怕沒讓人舒服,反而把人弄壞。像是調脛腓骨這種需要手感來判斷施作角度的,剛開始摸不出所以然,每回都要摸索半天。華麗地做錯一次之後有點心理陰影,那陣子處理到這一步更遲疑了。

幸而一次在咖啡店看同學煮咖啡時,聽到老師提點:不要因為不確定就遲遲不下手,拖愈久,現象會愈不明確,這樣的猶豫沒意義。不如以自己第一次覺得OK的那一刻為下水點,走水情況和咖啡的表現會告訴你要怎麼修正判斷,這樣才有調理的依據。

這番話敲醒了我。如果不敢多嘗試、無法以當下所知為基準去做,或不敢面對自己做得不完美的地方,就可能愈做愈保守,或與實際狀況脫節,喪失了調整改進的機會。

反過來說,即使做錯撨歪了,依著正確的操作方式也能撨回來,那麼錯誤就只是中間的過程,而且只要有完整的評估、每一步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,知道自己錯在哪裡,之後就能避免錯誤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