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

小腿肌肉與腰腹的連結

最近我爸的困擾是小腿很緊,甚至酸痛抽筋。看家醫科檢查沒有大礙,就是腓長肌緊繃。​

張力來源是小腿本身。感覺比較像阿基里斯腱和小腿肌肉拉向大腿和骨盆內外,可能是以前硬拉筋留下的影響。第一週處理完已經有改善,那天繼續處理比較嚴重的左腳。

用趴著的姿勢,找到最明顯卡住不動的六七個肌肉縫,位置在:

​→ 小腿後方,阿基里斯腱上方或內外側

​→ 相連的大腿後方

​→ 延伸到薦椎處

牙籤剛輕觸下去的感覺是刺激點發酸,但之後就有其他連帶的部位有感,包括:​

。另一腿​

。後腰​

。下腹​

。胯下到肛門附近

先是酸感,然後是緊繃鬆開的感覺。處理小腿後外側時,甚至有想上大號或排氣感(後來也真排了氣 =3)

​放我爸去廁所,回來說原本有痔瘡上大號很辛苦,現在輕鬆多了,腰和腹部也變得很輕。

​接下來用手法把腿腳調一遍,把腳到下腹接順,再把手和軀幹動一動接順。

​放鬆足弓的時候,左腳一向很緊,這次抓著腳跟搖動,終於有關節鬆動的感覺。

​腹部和腿腳的相互影響真是奇妙!希望他的痔瘡也能慢慢改善。

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

Q. 學了筋膜調理、軟傷科,就能自救嗎?

最簡單的回答是,很難,不可能。

但真是這樣嗎?

_____

調理做的事,是把張力和結構對上,可以想像成:把扯歪的布料擺順。通常會需要雙方都肢體鬆順(連貫而無局部肌肉出力)。

所以照理說,只要達成雙方肢體鬆順的前提,再設法做到同樣的事,就可以調理。

即使對象是自己。

______

最近幫人調理,有時直接抓著卡住的肌肉,跟上下段肢體相連的肌肉擺順,讓肌肉自己滑動鬆解。

昨晚有種快胃痛的感覺,明確感覺到右臂右腳卡著我的肚子,而且手臂卡點就在二頭肌裡。

試著左手抓在右手肘,把右上下臂對順,再對到肩膀,上腹原本快胃痛的地方有個奇妙的感覺。

再動身體把感覺奇妙的那一區擺順,用腦內打拳的感覺把還不動的筋膜動開,肚子就傳來明顯的腸胃蠕動聲,重複兩三次,怪異感就大大減輕。

不過腿腳要自己操控比較困難,或一些受傷或多關節扭轉的力道、角度複雜,自己解不開,還是得煩勞他人。

______

習武學調理以來,不斷驗證我的信念:

很難就是有可能。

只是要達成各種前提,要做得夠精準,這條路很長,很難走而已。

_______

要調養自己,最容易開始的方式倒不是調理,而是準確地傾聽、運用身體。

例如太極拳強調的,一動無有不動,把關節肌肉擺到連貫鬆順,讓勁道流過軀幹四肢,和調理做的事正是異曲同功。

來跟我打太極拳吧~

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

從身體反思對穩定的認知

最近會跟threads上認識的柔友討論,這次看到他的對手示範了怎麼賴在人身上,用體重帶著他失衡。

其實就是學長與教練最近想教我們,但我還做不順的事──用自身的體重影響對手,甚至不求腳步穩定,用自身的不穩定來影響對手。

聊一聊突然覺得,我還是太拘泥於靜態、想像中的穩定吧。

再練幾遍拳,意識到有時候想站穩而啟動肌肉撐住的力,其實干擾很大。然後發現原來平常「想撐住想硬扛」的習慣,不只出現在衝突對抗時,也反映了我和各種外物外力的關係。

包括我與地面、地吸引力、各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。甚至影響了調理時與個案接觸的質感。

執著於想像中的站穩(固定關節撐住),可能反而無法真正的站穩(落胯,每個關節隨時順接),而且喪失了因應當下協調連動的能力。

現實不斷變動,沒有真正的靜態平衡與穩定,僅能勉強維持假相。按當下的狀況做出判斷、去行動,然後持續調整,或許看似笨拙忙亂,或許達不到想像中的結果,但才沒辜負此身。


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

眼睛的壓力與閃光

 今天和家人聚會,媽媽突然伸手捂住左眼,詢問發現原來不是疲倦,而是眼睛有陣陣閃光。(記得她之前看過眼科沒檢查出問題。)

‼️有疑難症狀請先就醫確認有無病理問題


目視可見她軀幹到脖子連接不大順。觸摸感覺左眼眼壓高,張力來自深層,同時感覺她的軸線有歪斜。一開始觸摸,順著歪斜把人對正,她就開始打嗝、咳嗽。(這些都可能是身體自動調整張力的現象。)

先把重心放對,慢慢把軀幹的軸線對正,接著引導頭頸接順。然後手貼著眼皮,讓眼睛的張力和內層對順。對上的同時常伴隨打嗝和咳嗽,而張力從手下消失。(媽媽說眼睛已無閃光。)

最後剩下後腦連到眼睛的張力,一樣從後腦連到眼睛,摸出後腦內部不動的地方,找到擺順能鬆動的角度,把不動處動開。這時眼睛摸起來不再有漲漲的感覺。

__________

筋膜卡住而導致張力上升的時候,有時會影響神經傳導或感覺(想像訊號線被壓到)。

如果已經排除神經、病理因素,西醫找不到問題但仍感覺不對,可以來看看是否是結構有狀況造成的。

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

太極拳課程疑問-1

Q. 我沒基礎可不可以來上課?

A. 很歡迎,我們客觀明確的教學與練習法,可以讓沒有運動基礎的人體會到輕鬆有效率的身體使用方式,回歸符合人體工學的身體運用。


Q. 我肢體很不協調,會不會跟不上?

A. 教學進度和練習方式都能按個別狀況調整。學員中有年輕的宅男宅女,久不運動的上班族,也有六七十歲身體欠佳的男女成員,只要持續參與,都能慢慢進步。


Q. 我已經學過其他門派的太極拳、武術或氣功,會不會有衝突?

A. 人體是同樣的,只是不同拳法、系統可能有不同的使用邏輯。以人體為依歸,就不會衝突。也有學生反應,在這裡上課解開了他們長久以來的疑惑。

_________________

來台北東門跟我們一起練身體吧!
太極拳、重訓與武術班招生中~

太極拳週二、週四班 教練:周沛郁(良夜) 週二下午1:30~3:00 週四早上 10:00~11:30 收費每月2000.- 報名私訊 line: vampraths 或 良夜調理室

道館其他課程:

武術重訓 週一、週三班
教練:磨季淳(小磨)
週一下午2:00~3:30
週三下午1:30~3:00
收費每月2000.-

太極拳 週一、三班
教練:謝君韜
週一早上 10:00~11:30
週三晚上 7:00~8:30
收費每月3000.-

太極拳 週日班
教練:林明輝
週日早上 10:00~11:30
收費每四堂課3000.-,連續缺課扣一堂

常規武術班 收費每月3000.-
陳江山教練
週二早上 10:00~11:30

謝君韜教練
週一二晚上 7:00~8:30
週五早上 10:00~11:30

郭權元教練
週四晚上7:00~8:30

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

個案回饋:運動後關節不適的調理與動作指導

 分享一下C學弟的回饋:

從我練習使用豆袋訓練後,就感覺身體怪怪的,手關節怪;髖關節更怪,用起來就是痛,真是傷腦筋QQ

週日去柔道場練習碰到良夜學姊,就約了調理時間,請學姊救援一下。

正式調理時,學姊請我操作豆袋,看一下發生什麼事。

示範後,幫我找出可能是引起疼痛的動作,修改一下,讓我再用豆袋試試,哎呀,沒想到照著修改的動作後,手怪怪的感覺就少了很多很多。

原來我有一些舊習慣影響了身體的力量傳導,學姊用本門武術的思維修正,讓我做出正確的傳導。

自然手就不會被亂拉扯感覺到痛啦, 換句話說就是我基本功不夠熟啦(慚愧掩面

再來Round 2 來髖關節的部分,由於前面已經有修正動作了,基本上改完後的操作已經好很多,但是我這個部位還是很有存在感啊,持續讓我感覺到有在拉著它啊。

學姊用厲害的手感檢查,感覺有幾層不同方向的張力在拉著,詢問我這個部位是否有舊傷, 我才想到有耶,剛好就是這個部位有受過傷,當年因為不痛了我就沒有多管。

嗚嗚嗚🥹原來是當時埋下的傷,透過練習後再度喚起了我的注意。

既然發現了就好好處理吧,那怎麼處理呢?就是用筋膜結構調理手法,解開它們的糾結,讓他們還原到本來的狀態,不再互相拉扯。 

我內心在喊著:解除糾結,重生吧,請還我原型~~

調完以後再去使用身體。感覺流暢地接到腳,全身一體,一起在動。

學姊提醒時刻去感覺力量流動,就能感覺到身體使用要調整的地方。

以上是我藉著豆袋練習得到的寶貴經驗。

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

拉筋太激烈的調理

前陣子老爸據說看影片做了些腹肌伸展運動,結果腰開始感覺怪怪的。摸身體發現脖子以下皮肉都糊掉,軀幹也變得很緊。請他示範動作,我看了嚇得半死....


◆ 危險的拉筋方式

他的動作類似瑜伽躺姿的扭轉式,雙腿彎曲,一同倒向身側,然後重點來了。

雙腿用力快速左右甩動,一路扯向脖子...…

阻止爸爸繼續做之後,我問他有沒有想過媽媽這樣做會不會受傷?她會受傷的話,他也會!以後做這類動作之前,先想想媽媽,如果覺得她會受傷,就不准做。


◆ 利用動作調理

彎腿、腰到軀幹扭轉的這些元素,很像我們基本動作的甩腰,於是想到可以用甩腰來鬆解。

引導他做到動作重點,再摸摸身體,發現有明顯改善,但因為正常體操都是順順的做,不夠狠(角度不夠徹底),所以還沒完全鬆開。


◆ 徒手調理

接著請他坐在圓盤椅上,手動把他身體轉到極限,把糊掉的筋膜排列到順暢的角度,再用手稍微加強引導,一路從腹部動到胸背。左右都這樣動完,就剩肋骨有幾個點的筋膜還黏著。

請他躺在床上,把他肋骨轉順、肩臂活動開,上半身繃住的感覺就大大減輕了。

____________

隔週繼續處理殘餘的影響。

背還糊糊的,兩膝也緊繃。讓他趴著把兩腿和骨盆、肋骨側轉到類似他拉筋的動作,推鬆肌肉,然後拿牙籤鬆解剩下卡住的地方。一腿調到一半,另一膝就痛起來,重複兩三次才緩解。

調完後,發現他的站姿有問題,小腹突出是腰和小腹一起往前挺的結果。幫他調一下姿勢之後,小腹瞬間小一半。旁觀的媽媽也看得出明顯差異!


◆ 焦慮背後的需求

要活就要動,但重要的是適度運動。追求比較極端的運動方式,可能是焦慮的表現,這時候更需要正視焦慮背後的需求。

例如我父親覺得自己小腹凸出,女兒又說不要刻意收小腹,所以想藉著拉筋來瘦小腹。

但其實小腹特別突出,通常是姿勢問題,或整體結構出了狀況。有點像積木沒堆好而某一塊突出來。所以光靠運動來瘦小腹很難有效果。根本的解決辦方,是調整姿勢,讓結構變順。

除了找人調理,自己能做的就是調整身體姿勢,把自己放對一點。

最後教他我常練的基本動作,會練到身體架構和用力習慣。我自己在練熟之後,每次有認真練,隔天小腹就會比較不明顯,身體也變穩、變輕鬆,真心覺得好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