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

個案回饋:K小姐 20241106

 九月底參加一場翻譯相關的台北聚會,和大家分享如何保養身體。一位來體驗調理的譯友K小姐熱情回饋,分享如下:


第一次遇到周沛郁調理師是在一個譯者的聚會,當時心想好巧哦~前陣子才因膝蓋不適,進行了第一次筋膜調理初體驗,沒想到宇宙又派了一位師傅來。


對周師傅的第一印象是好真誠踏實啊~很有練功人的特質(這點很難得~如果做身體工作,自己沒有靜心觀照,那能量完全不一樣),加上同為女性,我很放心把身體交給她,因為筋膜調理會有近距離的身體接觸。


調理療程進行時,周師傅針對全身進行放鬆調理,有些專業手法我也說不上來,就邊進行邊詢問,以便對自身及這套系統有多一點的認識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,連我都忘掉手上的傷疤、小腿的疤痕,師傅都發現了並且詢問原因,原來所有的傷口都會影響皮肉筋裡/皮肉筋骨,療程結束除了身心感到舒暢,意外的收穫是原本感冒的我,整個晚上都沒再咳過。


目前不適的部位還在觀望好轉狀態,但師傅的態度是我所信任跟認同的,絕對會再預約。謝謝這次美好的體驗,也謝謝師傅分享如何在生活中行、站,幫助我們找回健康的身心。

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

自身協調程度與帶動對方的效果

大約去年底開始,每週會給自己一個身體功課。本週功課是「帶著意識接觸人或外物,全身配合連動」。

週日在柔道場練了柔道的小內割和小外割,練小內割分解動作時,發現自己身體有沒有連動,造成的影響差別很大。

如果想用站立那腳的腰腿hold著穩定,對方被絆到就只有腳動。

如果盡量讓全身處於連貫的動態平衡,讓站立腳的支撐力傳到另一隻腳去動作,全身沒有鎖死的支點干擾流動,那腳一勾,對方全身的平衡都會被破壞。

調理也一樣。鬆背時如果只用手推,就很難晃動對方整體。如果帶動對方手腳時,是用局部肌肉在動作,對方就很難放鬆跟著動,甚至忍不住用力。

所以本週功課又是武術和調理都能用上的練習。 

__________

週四晨間太極拳預計十二月再招一批新生,一起來從太極與調理的角度認識身體吧!

報名或詢問請洽FB:良夜調理室,或Line ID: vampraths

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

頭面部張力的調理

◆ 頭面部張力不一定來自頭面部

上週幫朋友調理時,得到豆花老師指點,加上前幾天上課也講到相關內容,正好整理一下目前的經驗。


頭面部有張力,不一定是頭面部的問題。即使個案覺得不舒服的是頭頸,我們也會去找張力來源是頭頸本身,或是身體其他地方。


◆直接調理可能的後果


頭頸的肌肉較小較弱,如果主要的影響是身體其他部位,頭頸調順之後下方的張力會直接拉扯到頭頸,可能造成更大的不良影響。


這問題雖然沒在頭頸經歷過,但初學時曾經礙於場地,接連幫肩膀不適的朋友調理肩臂,剛開始有改善但後來仍不舒服,就被豆花老師提醒過這樣的概念。


既然剩下的狀況是腳的影響,那再怎麼調理手,手也只會一直被歪掉的腳扯歪。幫友人調理腿腳之後,肩臂確實有比較明顯的改善。


所以原則還是找到主要的張力來源去處理。


◆案例


親人從小到大幾度撞到頭,偶爾頭暈或脹或痛,看西醫得不到明確的診斷。摸起來除了頭部有表皮糊糊或緊繃的區域,也能感到下方來的明顯張力拉扯,所以會追著張力從手腳開始調理。


親人身上的張力來源通常是腳,有時是手,也有一次是胸背。主要的張力來源處理好,頭部的不適通常大幅改善。如果這時頭上還有卡住的地方,再找到問題點鬆順的姿勢(有時需要加上器械刺激),就會鬆解開。


最近幫磨牙困擾的朋友調理,評估時覺得手腳都有狀況,顳顎關節隱約緊緊的,豆花提示了卡住的點在耳後,要把手腳調完,脊椎順接到耳後卡住的點,才能鬆開。


調理過程確實是手腳的狀況解除之後,摸著兩耳後皮膚緊繃不動的點,那兩點和脊椎接順的同時就開始鬆動,再請朋友張口動動關節,緊繃的狀態就改善很多。


◆例外:頭部本身有狀況


曾經調理過攀岩摔落的個案,除了身體受撞擊,頭也碰了一下,西醫確認無礙之後還不舒服。


評估時摸著頭尋找哪裡摸起來不順,下意識帶著頭在順的角度動了動,手摸到微微的鬆解感,然後個案本身的頭部不適,和一開始摸到微微不順的手感就消失了。


可能因為頭本身是主要張力源,而且之後的調理也鬆開了身上的其他張力狀況,所以並沒有因為直接調理頭而造成張力錯亂。

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

調理教武術的事–局部用力

羅漢掌的套路學完,開始深入,被提醒這套掌法雖然虎虎生風,但也要符合太極拳的要求:關節沒有張力,不要局部肌肉用力,要全身平均分攤。練一練才意識到,平常已經把手腕的張力--壓擠、緊繃的感覺視為理所當然。

也難怪之前老師常提醒我們,幫人鬆背的時候手腕太用力。我們已經太習慣做事=局部用力,甚至做事=辛苦了。

用稍重的橋手環練羅漢掌之後,才發現好多力氣不是必需,原來我們那麼習慣虐待某些肌肉,欺壓某些關節,有阻力就去抵抗。而那些習慣阻礙了完整的筋膜動態、勁道傳遞。

逐漸放掉那些用力習慣時,甚至感到一絲悵然若失。

但手腕不再強出頭之後,全身會有一種和諧的感覺。

最近更新了鬆背的概念,操作起來更明確了。鬆背的動作像來回搖動一顆沉沉的水囊,摸著水囊的表面去帶動,動態順暢時,水囊會有規律地來回搖盪,而緊繃的肌肉隨著鬆開。過程中自己的身體其實也在順著那股動態而動。

這樣想想,為了跟上甚至強化那個律動,我的身體必須順著地面傳來的反作用力和體內的勁道而動,放棄局部肌肉收縮的習慣,不去對抗阻力…其實跟被放鬆的人有點像,也跟打拳時追求的很像。回頭打拳,有些東西好像更能掌握了。

也難怪,雖然終究不能幫自己鬆背,但是打拳或動作中如果盡量達到同樣的要求,就能放鬆不少。這也是練拳能養生的一個原因吧。

__________


因10/3颱風停課,太極拳新梯次延到10/17開始,歡迎加入!

時間:每週四上午 10:00-11:30,新梯次10/17開始

地點:台北 東門站附近

收費:每四堂2000.-

教學內容:108式楊氏太極拳、鬆身功法、筋膜為主體的身體使用概念、推手、護身倒法

報名方式: 請私訊FB:良夜調理室 或line:vamprath報名,提供姓名、連絡方式

2024年9月26日 星期四

十月太極養生班招生

 我斜槓調理、教太極拳之前,做了多年的英文書籍翻譯。

正是因為身體無法負荷長期靜態的生活,而開始接觸各種運動,輾轉才踏進武術與調理的世界。

上週末承蒙譯友邀請,參與一場譯者聚會,講《譯者久站久坐,要如何保健》。除了分享放鬆活絡身體的功操,也帶大家認識筋膜為主體、更省力的身體運用方式,並且用豆袋、水瓶示範這樣動作可以多輕鬆。

其中一貫的重點是:別讓關節有壓力,或局部肌肉承受比較多的力量;盡量讓全身協調分攤。

這正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,也是減少日常勞損的好辦法。

十月,來跟我們一起練太極拳吧!

______________________

時間:每週四上午 10:00-11:30,新梯次10/17開始

地點:台北 東門站附近

收費:每四堂2000.-

教學內容:108式楊氏太極拳、鬆身功法、筋膜為主體的身體使用概念、推手、護身倒法

報名方式:請私訊報名,提供姓名、連絡方式


#符合人體工學的運動方式

#重建我們與身體的連結


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

轉頭不只是轉頭(上)

前幾天又是每週例行的爸媽調理時間。一摸我爸就發現他胸椎一段張力奇怪,肩胛微微前頂,胸口腋下緊緊的。聽他說胸前有個痛點,順便衛教他要注意心臟病症狀,不要拖延忌醫。由於從外面摸得到痛點卡卡的,看來和結構問題有關,還是決定先調理看看。

◎徒手調理

按壓會痠痛、摸起來卡卡不動的點都在肋間,而當下最大的張力來源是脊椎,隱約覺得有關連。於是擒著他頸背,把腰椎到胸椎對順,另一手扶著他下巴把頸椎也帶順,感受到從下方傳來的支撐力流過整條脊椎,傳到下顎。

調整一兩次角度之後,發現在挺胸、頭右轉的姿勢卡得很緊,照樣做完鬆解了一部分。

這時確認胸前幾個緊緊的點,皮膚和表層都鬆開了,剩下中深層還不會動。可見判斷方向正確,只是不完全,還有其他沒考慮到的地方。

感覺頭與脊椎需要更順暢的動,於是引著他的下巴左右轉,讓脊椎跟隨。做完胸椎、頸椎的張力差不多消失,但肩胛仍貼貼的。按壓胸前肋間,只剩下最嚴重那點有隱約的痠痛。


◎問

跟我爸隨口聊聊,說可能轉頭姿勢一直很彆扭,或曾經在那姿勢受過衝擊。我爸突然想到前陣子在練中醫朋友教的功法,動作是左右手掐手訣、輪流舉高,然後轉頭左右看。

…出問題的頸部、肩膀都有了,聽起來超可疑。


◎動作調理

最快的方式還是請他做給我看。結果從舉手開始,動作就很僵硬,聳肩揚肘 ,然後再把頭凹向一側。也難怪身體會卡住了。

幫他調整一下動作重點,輕牽著指尖,讓他以手指引導手抬到定位,再以眼神引導頭頸轉向,過程中的動力都盡量由腳踩臀下坐/地面反作用力提供。並且過程中全身微微配合抬手轉頭而動,不要只收縮局部的肌肉,或讓一些地方是撐住挺住不動的。

很類似托天劃地動作一開始的方式:


光是這樣引導,牽著他手指的手就感覺到他尺橈骨末端鬆動。讓他重複一兩次,胸前痠痛點就完全消失了,肋間肌肉摸起來也變得平順。

____________

不過這麼稀鬆平常的動作,就把自己卡住了,人生為何這麼難!?

下集再來談談。

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

調理紀錄:摔倒拉到脖子和腰的調理

話說上週末我爸撲街了…應該說是踩石墩沒踩好,撲倒在兩排石墩間。


跪倒之後上半身繼續往前撲,最後是兩手握拳前臂撐地,鼻子停在草尖前,頭往左偏脖子拉了一下。其實就是個orz




爸:最後跪趴下去的時候,時間感覺很慢,但我好無力,感覺什麼都做不了


我:其實你做了一個虎撲(標準版是直立趴下兩掌拍地,膝蓋不會著地;也可從跪姿趴下)


我:可是為什麼要踩石墩,是要練功夫嗎?爸你真的不來上武術課嗎?我的太極拳也開始教受身了喔。 


爸:鼻要。


跟豆花老師說,老師表示我們後來不再練虎撲,是因為向前的動態通常轉成側身滾比較好


我:但他只有肩寬的空間


豆:好吧


開始運動之後,對自己身體的信心提高,有時會想做點有挑戰的事。不過就像教練在武術課提醒的,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」,生活中的不必要的風險還是能免則免。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幸好外傷只有兩膝擦傷,脖子平日就容易不舒服的地方被拉到,平日常作怪的腰也怪怪的。若可能傷及骨頭、關節、韌帶、肌腱,請先找西醫檢查噢!


◎評估 

望:目視右肩頸隆起,軀幹歪斜。

切:軀幹有旋扭,脊椎附近皮肉摸起來糊糊的,皮肉的層次偏移,胸椎和腰椎間左右錯開(__/ ̄轉90度這樣)。


斜方肌肩頸處那三角區塊和左側相比,摸起來浮浮糊糊的(張力錯亂),牽扯到肩胛內側。讓他右手握拳,右臂放到向前撐地的姿勢,右肩頸那塊摸起來就和左邊差不多了,腰也比較鬆。剩下肋骨側面還緊緊的(右側一些點會痛),整個胸廓微歪。


◎策略 

摔倒時由於身體突然一緊,通常皮膚和一些肌肉會揪住,造成軀幹歪斜,也導致直接調理效果不彰。所以摔倒造成的拉扯要先鬆開。然後調理肩臂,最後把胸腰椎的張力接上。


◎調理

→摔倒的拉扯

摸到前胸、後背最卡的點,從那一兩個點去感覺軀幹在怎樣的姿態最順暢


帶動軀幹,搭著下巴控制頸部,把脊椎軀幹的力線接順,讓支撐力上到頭頸。結果是微微駝背往左看的姿勢。等支撐力穩定後,讓他坐正,軀幹的歪斜就消失了。


胸腰椎落差仍然大,嘗試在這步驟處理,帶動腿和手,接順脊椎。做完軀幹變順,但脊椎落差仍在,通常是其他部位影響的結果,所以還是按計畫最後處理。



→解開手部狀況

鬆開肩背到手部的皮膚。想直接把右腕到肩膀接順,有些鬆解感但整體的活動度仍然很差。於是乖乖做上肢的流程。


用手法調順肩臂淺層的筋膜,放鬆三頭肌肌腱,然後處理緊繃的手指,接順手指到肋骨的筋膜,有時鬆不開,發現是下臂肌肉不會動,就用牙籤刺激讓筋膜鬆開。這樣調完手指,肋骨附近的肌肉就放鬆了。


接著調掌骨和腕骨,調完腕弓仍緊繃,找到不會動的骨縫,用牙籤刺激,腕弓終於鬆動了。放鬆完尺側伸腕肌,轉頭時右頸痛改善很多,剩下深層的感覺。


→針對後頸、肩胛、腰的牽扯

先是擺好手臂向前撐地的姿勢,刺激肩胛最卡的點,這時頸、肩胛、腰都痠痛起來。比較鬆解之後,帶動手腕到肩,雖然又鬆動一些,但感覺肩臂動態仍受限,轉頭的時候,頸後內部還微微的痛。



再度確認張力,發現爸爸著地時頭往左看的姿勢,和脊椎的落差方向吻合。於是左手扣在頸後控制脊椎(每次做這動作都很慶幸我有上武術課),一節節帶動往左轉,把後胸、腰椎對成順暢的一直線。然後調整右手位置,讓肩胛、頸、腰的張力連在一起,再找到頸、肩、腰相連的筋膜層,用牙籤刺激。這時頸、肩、腰不只痠痛,還有連通的感覺,最後連通的感覺和痠感到左肩,決定剩下的之後再調理。


張力減輕之後,重新帶動右腕到肩,肩胛就能翻動了,肩胛、肩關節和手肘都有筋膜鬆解的感覺。不過這時胸腰椎落差仍在。


左手順順跑完流程,再把兩側肩背的張力對上,胸腰椎落差就神奇地在眼前消失了。這時頸部幾乎不痛,腰終於能放鬆,走路時動態也正常了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



剛開始調理急性狀況時,多少會擔心問題複雜,處理不來。不過按著評估的根本原則來決定策略,實行計畫之後誠實地觀察成效,再做調整,狀況通常就能緩解。